男看女,免不了會分段的看:「對腳好正!」、「我不嬲唔望佢個樣。」。教授性別的老師說:這是「物化」。
視人為物,不再是男的專利,因為,至少羅范椒芬示範了一次。
「如果真是教改有問題的話,那便不會只有兩個。」
一個行政長官,兩個官員,面對兩位市民自殺(先不要說是教師),只忙於為政策辯護,卻沒有說甚麼像樣的慰問。說穿了,他們重視的,是自己政策上的得失,漠視對人的尊重,對人的關懷,只視教師為他們所建立機器中的一顆齒輪,壞了,換上新的便行。
是的,自殺是不可取,但是,我們可有想到,到底是什麼事,令應該教授生命意義的老師,萌起自毀之念?
先不要說朝令夕改的教育改革,許多學校校長均有「超英趕美」的大躍進精神。學校年復年的高舉橫額,說自己是「增值學校」;高考和會考各科的合格率如何遠超全港;大學入學率是多少,若成績比不上的話,便說說課外活動,如什麼游泳比賽冠軍;什麼三人籃球冠軍;更甚者以有校園電視台為傲,在如此「全人教育」底下,加上日復日,年復年無止境的進修,講課,已成老師的副業。無怪乎大學校長只懂籌款,教授只懂幹有資金回報的研究,課程多為自負盈虧,教育變成商品。
沒錯,現在學校多聘請教學助理,以減輕老師負擔。但是,老師的工作依然排山倒海:曾有學校的老師因忙得不可開交,無暇帶領戲劇學會的工作,學校遂把其取消,學生因而缺乏一個多元發展的機會。
除了老師被「物化」,當成沒有感覺的機械零件,學生,亦被當成普通的欠債人。
政府計劃把收回學生資助貸款的部門外判,竟有報章社論贊成。《頭條日報》的社論,理據是沒理由要政府負擔壞帳,天,要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必定準時清還十數萬,甚至數十萬的款項,就是理由?他們借貸的目的,只是為了讀書,難道連教育,也要進化成有錢人的玩意?一旦外判,難免有不少學生生怕不能定時清還款項而放棄學業,如此這般便扼殺了一個人擁有知識的權利,這就是應該?外判和私營化,就是絕對有利?
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諷刺未來世界的人比機械人更冷血涼薄,看來這個說法逐步實現。官員把前線員工待成機械零件,諷刺地,他們也變成了機械人,冷血得令人心寒。他們且信奉「小政府,大市場」的原則,「需求定律」是聖經,那「交叉」是聖物,令世界不再是政府主導,而是企業甚至跨國企業主導。慢慢地實現了馬克斯百多年前,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本主義的社會只有一種生產關係:顧主和員工,而員工,是注定被剝削的。看完這還不以為然?只少有一點感慨,或想幹點事吧!如果還是個人的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