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7
走進權力中心----東歐之旅(2)
旅程的首站是奧地利維也納,今年適逢莫札特(誕生二百五十年)和佛洛依德(誕生一百年)年,他們的肖像幾乎附拾皆是。
這個只比香港人口多兩至三倍的國家,面積卻比香港無數倍,歷史,不只比我們多,更比我們重視。他們不會隨意的燒掉祖母的日記。
此處是瑪麗亞杜麗沙(Maria Theresa),亦即法國路易十六之妻的母親,所建的皇宮(美泉宮)。那裡是仿傚法國凡爾賽皇宮所建,是巴洛克時期之作。如何仿傚凡爾賽?金碧輝煌,特別是多幅名畫名浮雕便是答案。你可能會質疑:「係皇宮都金碧輝煌架啦!」對!但瑪麗亞她之所以刻意跟凡爾賽相提並論,是希望其皇朝之權力可與法國路易王朝相比,當然象徵意義多於實際。因為這個皇宮比凡爾賽皇宮完全是過猶不及,名畫當中只有一幅人堆中包括兒時的莫札特 (只是瑪麗亞下令加上,實際上沒有莫札特在內)值得令人印在腦中。
走進了昔日權力的核心,我沒有多大興奮,或許是與凡爾賽皇宮過猶不及,也或許是對這些不為所動。如今皇朝沒落,皇宮淪為旅遊景點,好像對昔日的專制政權報復,我們可以恣意的踐踏恣意的偷窺,窺探著他們的私生活,對他們評頭品足,象徵著專制政府已被人民所看穿,所踐踏,所背棄。
雖然金碧輝煌的皇宮淪為景點,政府(總統)大樓卻成為現今的權力核心。但我們不能到那裡恣意的窺探(只有他們秘密監察我們=.=),我們七一、一二四遊行只是過政府總部門而不入;曾特首雖一年開放一次禮賓府予市民賞花,但我們卻不能觀賞其金魚群;白宮和唐寧街更是生人物近……
不能一如德國政府大樓的設計,圓拱形透明的頂部,象徵市民可居高臨下政府的運作?
權力的核心,是否真的要生人物近?
2006/05/24
看字不是字的國度----東歐之旅(1)
事先聲明,以下一切皆是偏見。
甫抵英,母便說:「又見到d唔想見到既野!」原來,她的老闆,HSBC的廣告已伴隨我們左右。
雖只在英國等待轉機,但已開始感受到達文西密碼的厲害。除了英國太陽報,奧地利的多份報章和雜誌,均以柯德利塔圖作為特寫甚至封面;電影在五月十八日上映的海報當然是在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等地均隨處可見。縱然奧地利的主要語言是德語,匈牙利和捷克也不是英語主導之地,看著那些由英文字組成的字詞和句字,半點也看不明白,但不要緊,只要看到柯德利塔圖、只要看到湯漢斯,這些符號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在捷克的晚上,布斯韋利士在機場內東奔西跑拯救他的妻子,說著的不是英語,而是____。幸而熟悉的表情和情節,勾起了我不少童年時光。
翻閱著英國太陽報,運動版內全是熟悉的名字和事件,而當中的消息當然是最新而且比香港報章詳盡。我立時發現我與英國人,是活在同一個處境下:我們都關注著朗尼的傷勢、關注著紐卡素的新任領隊、關注著碧咸的訪問……《世界是平的》,這本被梁文道稱為「書是由廢話組成的」,一紙風行的書之名字在我腦海蕩漾著。
匈牙利境內,有一擁有希臘特色的小村,據說,是從前的希臘人逃難到此。那裡售賣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精品等,惟獨有少數店鋪竟會出售加菲貓軟枕。這個少少的軟枕,使我思忖:我攀山涉水來到這裡,怎會買如斯貨物?如果最後加菲貓打敗了巴特農的話,那麼這條小村的價值會是甚麼?<待續>
甫抵英,母便說:「又見到d唔想見到既野!」原來,她的老闆,HSBC的廣告已伴隨我們左右。
雖只在英國等待轉機,但已開始感受到達文西密碼的厲害。除了英國太陽報,奧地利的多份報章和雜誌,均以柯德利塔圖作為特寫甚至封面;電影在五月十八日上映的海報當然是在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等地均隨處可見。縱然奧地利的主要語言是德語,匈牙利和捷克也不是英語主導之地,看著那些由英文字組成的字詞和句字,半點也看不明白,但不要緊,只要看到柯德利塔圖、只要看到湯漢斯,這些符號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在捷克的晚上,布斯韋利士在機場內東奔西跑拯救他的妻子,說著的不是英語,而是____。幸而熟悉的表情和情節,勾起了我不少童年時光。
翻閱著英國太陽報,運動版內全是熟悉的名字和事件,而當中的消息當然是最新而且比香港報章詳盡。我立時發現我與英國人,是活在同一個處境下:我們都關注著朗尼的傷勢、關注著紐卡素的新任領隊、關注著碧咸的訪問……《世界是平的》,這本被梁文道稱為「書是由廢話組成的」,一紙風行的書之名字在我腦海蕩漾著。
匈牙利境內,有一擁有希臘特色的小村,據說,是從前的希臘人逃難到此。那裡售賣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精品等,惟獨有少數店鋪竟會出售加菲貓軟枕。這個少少的軟枕,使我思忖:我攀山涉水來到這裡,怎會買如斯貨物?如果最後加菲貓打敗了巴特農的話,那麼這條小村的價值會是甚麼?<待續>
2006/05/15
2006/05/06
[轉貼]離開前我會關燈——《成報》工業行動領袖親述事件始末
HIGHLIGHT了,是身同感受。
【明報專訊】編者按﹕《成報》欠薪事件,已經發展到勞工處與積金局介入的地步,很可能會進入法律程序,雖然《成報》的大股東發表聲明,承諾會繼續支持《成報》,但仍然阻止不到員工陸續離開,事件發展至今,已有近40名前線編採人員辭職。事件的主角﹕23名以「請假」反抗僱主拖欠薪金的《成報》員工,部分在復工後即時離職,當中包括在《成報》服務了11年、專責港聞靜態及政治新聞的助理總編輯郭燕玲。
本報記者日前邀請郭燕玲接受訪問,期望了解這名「23人行動小組領袖」,當初是如何決定帶領同事站起來,走出編輯室,成為新聞主角。經商討後,郭燕玲答應親自撰文,以第一身向香港巿民講述事件始末。
人生很多事情沒有選擇。某時某刻發生的事,像不設退貨的送遞服務,來到你手,只能收下,再把物件連同包裝紙棄掉,那是後話。我一直希望在我負責組別同事之間,我是最後一個離開《成報》的人,那麼我便不需要遺留任何一個人的把他們全部疏散,自己最後一個撤退,並且在離開前關燈關冷氣。事實是,我們沒有橙與梨可供選擇,只獲分發一抽提子。我終於也是早於部分同事離開,在他們仍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我先行告退。
我們決定不上班行動前一個星期,天總在下雨。灰灰濛濛的不穩定天氣讓人很不好受,春天結束前的炎雨季節,為什麼那麼悠長,時雨時陰。我希望這種天氣快一點過去,讓我們以舒坦心情迎接盛夏的來臨。
離別下午茶,吃個不停
新任新聞處長邱騰華在4月26日於美利大廈有個午餐聚會,沒有事情宣布,只是傳媒聚集起來交換卡片互相認識,當作彼此合作的起點。很多同行問起我關於《成報》的情,問幾時出糧問是否走了很多人。自從《成報》財政出現困難,這些問題是每次我們出外必被提問的事情,初時覺得厭煩,後來已經麻木,反正都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想這一次或者是我最後一次以《成報》代表身分出席聚會,因為我們已經決定(4月)29日行動,除非出現突破性轉機,否則行動事在必行,而我會在那之後請辭,了斷11年的北角《成報》生涯。
我們當時判斷﹕需要行動的機會率是兩成。
又一個同事離開《成報》。他是因為有見這裏財政日見不穩,走得人多而感意興闌珊,在找到工作後提出辭職。我買了一套杜魯福的DVD給他,他說在正式上新工前還有幾日時間,可以在家觀看。他在《成報》最後上班日,按照傳統請了我們吃下午茶外賣。這種離別下午茶,我們過去一直在吃,直到最近兩三個月吃的次數增加。每次同事有話要向我說,單憑他們的表情,我已猜中他們快要請我們吃下午茶了。
我不會挽留,因為根本沒有籌碼
有一名同事向我辭職時說,她其實不想到╳╳報工作,只是這裏出糧時間實在不穩定,而且一個月比一個月遲,下個月更不知是否可以出糧,她有父母妹妹,是家庭財政支柱,不想冒險,所以答應了跳槽╳╳報。她說,知道那個新地方不會如《成報》般工作快樂,同事也未必如這裏般融洽,但是沒有辦法,為了養家,非走不可。她多謝我們給她機會學習亦多謝我們教導,說不捨得,如果不是欠薪,她會留下,雖然這裏人工不高……說時眼淚忍不住的流了下來。
每次看見別人哭,我總祈求首先自己不要跟哭。打從去年中開始,九成八離開的同事都是因為出糧原因,所以我不會挽留,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籌碼。我不會睜大眼睛告訴他們這裏是美麗新世界,有無盡的資源讓他們開發,因此請不要走。我只希望他們找到比這裏好的落腳地,在別處繼續奮鬥。
要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成報》
97回歸前,對香港前途沒有信心的人爭相移民,愈有能力走得愈早,搬到加拿大美國英國,總之離開香港。另一班能力有限但心急要離開的,連中南美洲什麼地方也願意去,目的只求離開這裏。我對同事說,這裏遲出糧是公司有負於他們,我們需要吃飯,做事要公道,選擇離開不是他們的錯,不應該覺得有愧於我或任何人,做人要為自己想,不能感情用事。也請他們不要說對不起誰,要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成報》。
當人手愈來愈少,到了我們走一個吉一個位置的時候,我數一數我們尚有哪些新聞有專人跟進,發現原來可悲的事情已到臨眼前。醫療早已人去beat空,教育勉強撐下,卻因醫療沒有人專責而要一人分身兩邊,同時照顧醫療及教育新聞﹔勞工及社福沒有人打理﹔交通是全新記者﹔更嚴重的是,除了個別資深記者外,大部分是年資較淺的新進記者,需要上級深切治療式的輔助,在新聞忙碌的時期,那是不大可能做得好的事。唯一比較好景的是政治組,4個人比較上穩定。我知道有同事是因為要與大家一齊過難關而選擇留下。我想對他們說﹕義氣不能當飯吃。但我真是覺得他們很有義氣。
我們不怕辛苦,多艱難仍苦撐
我比任何人都知道我們的港聞新聞質素水平,每天打開報紙,我就知道我們手上的牌有多輸有多贏。今年5月1日我在這裏已11年,工作從不輕鬆,甚至一年比一年忙碌,有時連停下說一兩句話的時間也沒有,上班後一條氣衝到最後,到了我可以舒一口氣,卻發現因為太夜,同事都離開了辦公室。這種生活不健康,正常的工作生活不應該是這樣子,這是畸形的生態。不過忙碌的生活我從不抱怨,因為我知道自己忙但不會亂。忙碌從來難不倒我們,我們不怕辛苦,多艱難的日子我們仍然苦撐下去,甚至要求鬆動一點的版面多做一點新聞。只要自認有價值,代價多高都值得。
沮喪的是,到了這個地步,當人手愈見不足,當港聞和政治組加起來只有5個『坐堂』加10名記者合共15人時,我們不得不抽調人手應付當日的大新聞,救火為先,有記者就因此一直沒有時間打電話跟進自己所屬新聞範圍內的事情,拖了一日又一日,到了可以騰出一丁點時間,卻發覺已被人捷足先登。
疲於奔命救火 四成炒稿
以前一個人一日處理兩宗新聞,現在3宗﹔以前外出採訪和在公司『炒稿』比例是9比1﹔現在升到6比4。例如做保安的同事一日兩宗都是做醫療新聞,完成工作已經夜半,錯過辦公時間內爭取和保安線官員及行家的聯繫,每日疲於奔命救火,卻忘記了自己其實是警務人員。
這種情很不理想,對報紙質素對同事的訓練都很糟糕,必須打開缺口,尋求解決辦法。
但是可以怎樣解決﹖上司說公司沒有錢請人,填補空缺要遲些考慮,至於最關鍵的出糧問題,他們說正在尋求方法解決,事情應該或者可能會有改善,我們要忍耐一下。事實是,我們墊支的幾個月車費未出,多個月強積金未有供款,出糧日期愈推愈後,由上年初遲幾日到十幾日,到4月公司上下同人威脅再不出糧便會有集體行動,才逼得老闆跟我們見面交出時間表。拖糧時間愈拖愈長,抗爭愈演愈烈,2月半份糧,遲了24日,我們問,那下一個月如何﹖
工作量愈來愈重,打工沒有出糧,同事愈走愈多,人手緊絀令新聞質素每愈下,加上報章縮紙,大新聞被迫做小,兩鐵合併原想做3版,因應新聞版面,只做了一版半,這些苦日子在不能解決出糧問題的情下,只會愈來愈惡化。
我們需要一張什麼質素的報紙﹖我們需要一隊什麼裝備的同事﹖我們需要一個怎麼的工作氣氛﹖當我們再沒有籌碼留下同事,沒有資源招聘人才,甚至沒有問責的空間,做下去有什麼意思﹖對同事有什麼好處﹖我希望自己對這一切根本沒有要求,以避開失望。但世界不是如此,人生也不應該如此。
我或者不能熬到最後一刻與同事共同進退了,但在離開前,我希望為他們爭取最多。我把留了一年半的長髮剪短,告訴師傅要把它剪短的時候,她有點訝異地問﹕不是說過要留長嗎﹖我說想改變一下。我決心改變,比任何人都堅決。
不上班行動原本在4月21日啟動。我們4月中向管理層提出3點要求﹕4月20日前發放3月上半個月糧﹔4月28日前發3月下半月糧,並且以後每個月不遲於7日出糧。關於第一點要求,我們喊至聲嘶力竭,20日深夜資勞雙方達成協議,避過一場早到的請假事件。之後上層出現人事變動,內部作出了一些改動及調整,但絲毫沒有動搖我們行動的決心。28日晚深夜談判破裂,我們就決定行動,哪怕是千夫所指。
因為決定行動,我和數名同事29日凌晨在公司做一些準備工夫。大家都不發一言默默工作﹕收起一堆聯絡電話,帶走必需的物件,把桌面清理妥當,離開公司時凌晨3時。
冷冷清清的街頭巴士站尚有一兩人在等通宵巴士,如我般都是夜歸人。我腦袋空空。一名參與行動的同事和我道別,說明天見,離開時我們握握手互相鼓勵。夜空晴朗,不知何時炎雨已經停止,我們渴望合時的盛夏。
不是打造英雄,不是要拖垮公司
要行動了﹗終於也是避不過要行動了,那兩成機會成真,賠率應該不錯。和同事最後一次就是否啟動請假行動開會時,他們已經沒有先前的雀躍,想起比較實際的問題。我認為集體不上班以示不滿是絕對嚴肅的事情,我們不是要打造浪漫英雄,更不是以拖垮公司為目的,不過可以想像,事情一旦發生,將是備受注目的大新聞,我們的專業是報道新聞,不會不知道什麼新聞可以或不可以上頭條。
落得如此情,即使成功出版報紙,會有什麼反效果,可以想像。人家問我﹕就差半個月糧,是否需要如此絕情去詆譭一份67年報章的商譽﹔一旦它倒下,300多名員工及其家人將面臨生計問題,受害的人會埋怨你們自私自利。
靜夜車子疏落,我等了很久很久。我們討厭無了期的等待回覆出糧日期﹔討厭活在追討應得欠薪的日子﹔討厭為了出糧不準確我們有潛質的同事被迫離職﹔討厭他們離去遺留給我的無力感覺﹔討厭不能提供空間讓留下的同事學習﹔討厭明知可以做得好卻因為資源問題而不能做得好﹔討厭我們有要求但連向下屬問責的空間也沒有﹔討厭每日提醒管理層通牒期限﹔討厭碰見同事總提起公司情提起情又總搖頭嘆息的悶局﹔討厭它沒有資金卻不關門的拖拉。一千萬個討厭。
必須行動,打開缺口,讓洪流排放。罪人與英雄﹔批評與讚賞﹔錯與對﹔是與非﹔管不了,我們都管不了。對不起,我們行動了。
這一天終於來臨。電話聲由第一天不上班(4月29日)的早上9時半響起,便沒有停止的一直響下去,由早上繁忙時段及傍晚繁忙時段,每隔5分鐘兩個電話同時響起,到非繁忙時段的半密集式響起,我們開始體諒被記者追call的人的情。不上班遠比上班更辛苦,早上到下午接電話,下午開會商討下一步行動,草擬回應聲明,回家後再接電話覆電話,搜尋全港相關新聞,計劃明日行動重點……身心俱疲。
參加請假的同事邊看電視邊會說﹕這單新聞原本是我做的,現在由××負責。或者說﹕明天我有個專訪要出,現在只能打電話給受訪者,請他體諒我們的處境,有一日上班的話,如果他不介意,可以為他補登。我們都記掛工作捨不得工作,但有更重要的價值需要維護。代價沒有高與低,在乎你認為是否值得。
■郭燕玲(《成報》前助理總編輯)
後記﹕身處風眼之中不感風力,離開風眼才知它的破壞力及對人的傷害程度。如果風暴始終會來,我們的行動只是預警﹔如果風暴不如預測般的嚴重,那是人類的幸運。沒有人無事起風波,我們只是沒有選擇,迫不得已。
【明報專訊】編者按﹕《成報》欠薪事件,已經發展到勞工處與積金局介入的地步,很可能會進入法律程序,雖然《成報》的大股東發表聲明,承諾會繼續支持《成報》,但仍然阻止不到員工陸續離開,事件發展至今,已有近40名前線編採人員辭職。事件的主角﹕23名以「請假」反抗僱主拖欠薪金的《成報》員工,部分在復工後即時離職,當中包括在《成報》服務了11年、專責港聞靜態及政治新聞的助理總編輯郭燕玲。
本報記者日前邀請郭燕玲接受訪問,期望了解這名「23人行動小組領袖」,當初是如何決定帶領同事站起來,走出編輯室,成為新聞主角。經商討後,郭燕玲答應親自撰文,以第一身向香港巿民講述事件始末。
人生很多事情沒有選擇。某時某刻發生的事,像不設退貨的送遞服務,來到你手,只能收下,再把物件連同包裝紙棄掉,那是後話。我一直希望在我負責組別同事之間,我是最後一個離開《成報》的人,那麼我便不需要遺留任何一個人的把他們全部疏散,自己最後一個撤退,並且在離開前關燈關冷氣。事實是,我們沒有橙與梨可供選擇,只獲分發一抽提子。我終於也是早於部分同事離開,在他們仍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我先行告退。
我們決定不上班行動前一個星期,天總在下雨。灰灰濛濛的不穩定天氣讓人很不好受,春天結束前的炎雨季節,為什麼那麼悠長,時雨時陰。我希望這種天氣快一點過去,讓我們以舒坦心情迎接盛夏的來臨。
離別下午茶,吃個不停
新任新聞處長邱騰華在4月26日於美利大廈有個午餐聚會,沒有事情宣布,只是傳媒聚集起來交換卡片互相認識,當作彼此合作的起點。很多同行問起我關於《成報》的情,問幾時出糧問是否走了很多人。自從《成報》財政出現困難,這些問題是每次我們出外必被提問的事情,初時覺得厭煩,後來已經麻木,反正都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想這一次或者是我最後一次以《成報》代表身分出席聚會,因為我們已經決定(4月)29日行動,除非出現突破性轉機,否則行動事在必行,而我會在那之後請辭,了斷11年的北角《成報》生涯。
我們當時判斷﹕需要行動的機會率是兩成。
又一個同事離開《成報》。他是因為有見這裏財政日見不穩,走得人多而感意興闌珊,在找到工作後提出辭職。我買了一套杜魯福的DVD給他,他說在正式上新工前還有幾日時間,可以在家觀看。他在《成報》最後上班日,按照傳統請了我們吃下午茶外賣。這種離別下午茶,我們過去一直在吃,直到最近兩三個月吃的次數增加。每次同事有話要向我說,單憑他們的表情,我已猜中他們快要請我們吃下午茶了。
我不會挽留,因為根本沒有籌碼
有一名同事向我辭職時說,她其實不想到╳╳報工作,只是這裏出糧時間實在不穩定,而且一個月比一個月遲,下個月更不知是否可以出糧,她有父母妹妹,是家庭財政支柱,不想冒險,所以答應了跳槽╳╳報。她說,知道那個新地方不會如《成報》般工作快樂,同事也未必如這裏般融洽,但是沒有辦法,為了養家,非走不可。她多謝我們給她機會學習亦多謝我們教導,說不捨得,如果不是欠薪,她會留下,雖然這裏人工不高……說時眼淚忍不住的流了下來。
每次看見別人哭,我總祈求首先自己不要跟哭。打從去年中開始,九成八離開的同事都是因為出糧原因,所以我不會挽留,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籌碼。我不會睜大眼睛告訴他們這裏是美麗新世界,有無盡的資源讓他們開發,因此請不要走。我只希望他們找到比這裏好的落腳地,在別處繼續奮鬥。
要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成報》
97回歸前,對香港前途沒有信心的人爭相移民,愈有能力走得愈早,搬到加拿大美國英國,總之離開香港。另一班能力有限但心急要離開的,連中南美洲什麼地方也願意去,目的只求離開這裏。我對同事說,這裏遲出糧是公司有負於他們,我們需要吃飯,做事要公道,選擇離開不是他們的錯,不應該覺得有愧於我或任何人,做人要為自己想,不能感情用事。也請他們不要說對不起誰,要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成報》。
當人手愈來愈少,到了我們走一個吉一個位置的時候,我數一數我們尚有哪些新聞有專人跟進,發現原來可悲的事情已到臨眼前。醫療早已人去beat空,教育勉強撐下,卻因醫療沒有人專責而要一人分身兩邊,同時照顧醫療及教育新聞﹔勞工及社福沒有人打理﹔交通是全新記者﹔更嚴重的是,除了個別資深記者外,大部分是年資較淺的新進記者,需要上級深切治療式的輔助,在新聞忙碌的時期,那是不大可能做得好的事。唯一比較好景的是政治組,4個人比較上穩定。我知道有同事是因為要與大家一齊過難關而選擇留下。我想對他們說﹕義氣不能當飯吃。但我真是覺得他們很有義氣。
我們不怕辛苦,多艱難仍苦撐
我比任何人都知道我們的港聞新聞質素水平,每天打開報紙,我就知道我們手上的牌有多輸有多贏。今年5月1日我在這裏已11年,工作從不輕鬆,甚至一年比一年忙碌,有時連停下說一兩句話的時間也沒有,上班後一條氣衝到最後,到了我可以舒一口氣,卻發現因為太夜,同事都離開了辦公室。這種生活不健康,正常的工作生活不應該是這樣子,這是畸形的生態。不過忙碌的生活我從不抱怨,因為我知道自己忙但不會亂。忙碌從來難不倒我們,我們不怕辛苦,多艱難的日子我們仍然苦撐下去,甚至要求鬆動一點的版面多做一點新聞。只要自認有價值,代價多高都值得。
沮喪的是,到了這個地步,當人手愈見不足,當港聞和政治組加起來只有5個『坐堂』加10名記者合共15人時,我們不得不抽調人手應付當日的大新聞,救火為先,有記者就因此一直沒有時間打電話跟進自己所屬新聞範圍內的事情,拖了一日又一日,到了可以騰出一丁點時間,卻發覺已被人捷足先登。
疲於奔命救火 四成炒稿
以前一個人一日處理兩宗新聞,現在3宗﹔以前外出採訪和在公司『炒稿』比例是9比1﹔現在升到6比4。例如做保安的同事一日兩宗都是做醫療新聞,完成工作已經夜半,錯過辦公時間內爭取和保安線官員及行家的聯繫,每日疲於奔命救火,卻忘記了自己其實是警務人員。
這種情很不理想,對報紙質素對同事的訓練都很糟糕,必須打開缺口,尋求解決辦法。
但是可以怎樣解決﹖上司說公司沒有錢請人,填補空缺要遲些考慮,至於最關鍵的出糧問題,他們說正在尋求方法解決,事情應該或者可能會有改善,我們要忍耐一下。事實是,我們墊支的幾個月車費未出,多個月強積金未有供款,出糧日期愈推愈後,由上年初遲幾日到十幾日,到4月公司上下同人威脅再不出糧便會有集體行動,才逼得老闆跟我們見面交出時間表。拖糧時間愈拖愈長,抗爭愈演愈烈,2月半份糧,遲了24日,我們問,那下一個月如何﹖
工作量愈來愈重,打工沒有出糧,同事愈走愈多,人手緊絀令新聞質素每愈下,加上報章縮紙,大新聞被迫做小,兩鐵合併原想做3版,因應新聞版面,只做了一版半,這些苦日子在不能解決出糧問題的情下,只會愈來愈惡化。
我們需要一張什麼質素的報紙﹖我們需要一隊什麼裝備的同事﹖我們需要一個怎麼的工作氣氛﹖當我們再沒有籌碼留下同事,沒有資源招聘人才,甚至沒有問責的空間,做下去有什麼意思﹖對同事有什麼好處﹖我希望自己對這一切根本沒有要求,以避開失望。但世界不是如此,人生也不應該如此。
我或者不能熬到最後一刻與同事共同進退了,但在離開前,我希望為他們爭取最多。我把留了一年半的長髮剪短,告訴師傅要把它剪短的時候,她有點訝異地問﹕不是說過要留長嗎﹖我說想改變一下。我決心改變,比任何人都堅決。
不上班行動原本在4月21日啟動。我們4月中向管理層提出3點要求﹕4月20日前發放3月上半個月糧﹔4月28日前發3月下半月糧,並且以後每個月不遲於7日出糧。關於第一點要求,我們喊至聲嘶力竭,20日深夜資勞雙方達成協議,避過一場早到的請假事件。之後上層出現人事變動,內部作出了一些改動及調整,但絲毫沒有動搖我們行動的決心。28日晚深夜談判破裂,我們就決定行動,哪怕是千夫所指。
因為決定行動,我和數名同事29日凌晨在公司做一些準備工夫。大家都不發一言默默工作﹕收起一堆聯絡電話,帶走必需的物件,把桌面清理妥當,離開公司時凌晨3時。
冷冷清清的街頭巴士站尚有一兩人在等通宵巴士,如我般都是夜歸人。我腦袋空空。一名參與行動的同事和我道別,說明天見,離開時我們握握手互相鼓勵。夜空晴朗,不知何時炎雨已經停止,我們渴望合時的盛夏。
不是打造英雄,不是要拖垮公司
要行動了﹗終於也是避不過要行動了,那兩成機會成真,賠率應該不錯。和同事最後一次就是否啟動請假行動開會時,他們已經沒有先前的雀躍,想起比較實際的問題。我認為集體不上班以示不滿是絕對嚴肅的事情,我們不是要打造浪漫英雄,更不是以拖垮公司為目的,不過可以想像,事情一旦發生,將是備受注目的大新聞,我們的專業是報道新聞,不會不知道什麼新聞可以或不可以上頭條。
落得如此情,即使成功出版報紙,會有什麼反效果,可以想像。人家問我﹕就差半個月糧,是否需要如此絕情去詆譭一份67年報章的商譽﹔一旦它倒下,300多名員工及其家人將面臨生計問題,受害的人會埋怨你們自私自利。
靜夜車子疏落,我等了很久很久。我們討厭無了期的等待回覆出糧日期﹔討厭活在追討應得欠薪的日子﹔討厭為了出糧不準確我們有潛質的同事被迫離職﹔討厭他們離去遺留給我的無力感覺﹔討厭不能提供空間讓留下的同事學習﹔討厭明知可以做得好卻因為資源問題而不能做得好﹔討厭我們有要求但連向下屬問責的空間也沒有﹔討厭每日提醒管理層通牒期限﹔討厭碰見同事總提起公司情提起情又總搖頭嘆息的悶局﹔討厭它沒有資金卻不關門的拖拉。一千萬個討厭。
必須行動,打開缺口,讓洪流排放。罪人與英雄﹔批評與讚賞﹔錯與對﹔是與非﹔管不了,我們都管不了。對不起,我們行動了。
這一天終於來臨。電話聲由第一天不上班(4月29日)的早上9時半響起,便沒有停止的一直響下去,由早上繁忙時段及傍晚繁忙時段,每隔5分鐘兩個電話同時響起,到非繁忙時段的半密集式響起,我們開始體諒被記者追call的人的情。不上班遠比上班更辛苦,早上到下午接電話,下午開會商討下一步行動,草擬回應聲明,回家後再接電話覆電話,搜尋全港相關新聞,計劃明日行動重點……身心俱疲。
參加請假的同事邊看電視邊會說﹕這單新聞原本是我做的,現在由××負責。或者說﹕明天我有個專訪要出,現在只能打電話給受訪者,請他體諒我們的處境,有一日上班的話,如果他不介意,可以為他補登。我們都記掛工作捨不得工作,但有更重要的價值需要維護。代價沒有高與低,在乎你認為是否值得。
■郭燕玲(《成報》前助理總編輯)
後記﹕身處風眼之中不感風力,離開風眼才知它的破壞力及對人的傷害程度。如果風暴始終會來,我們的行動只是預警﹔如果風暴不如預測般的嚴重,那是人類的幸運。沒有人無事起風波,我們只是沒有選擇,迫不得已。
2006/05/01
遲來的光影筆記
亂步地獄:說愛得喪盡天良之時,不堪入目……
紀子之食桌:名字已為此戲加了不少分數,至少不會是紀子之家如此陳俗。這個說明日本家的概念崩壞的故事,其實是明日世界倫理的預言。親人出租的概念,其實早在去年我已在「戲劇匯演2005」時已看過有關故事,但這次卻是平實不浮誇,更使人投入劇情,自己也是不同場合飾演不同角色罷。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出發說故事,真假難分。總的而言是令人看上去很幸福,卻帶點不安的片子。
暗湧:除了那個《原罪犯》的女演員外,沒啥好看……
隱藏的恐懼:看上去什麼也沒發生,其實暗藏法國社會的階級、種族、倫理、道德等問題。導演圓熟的技巧,使暗藏的問題有如浮水印般若隱若現。詳細的在此不贙了,因已有朋友說得鉅細無遺。
立見天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個名字的簡稱可稱為「立國」,喻意希望巴勒斯坦人能擁有自己的國家。有人說此片合理化人肉炸彈的行為,但當為世所迫,生無路去無從,迫上梁山也是情非得已。離中東相距萬里,我自然不能明瞭那個世界那個國度的紛爭,看畢此片,我只能感受到那裡的愛情那裡的友情那裡的親情是如何不能萌芽成長,皆因環境惡劣,如在沙漠中的植物一樣。離開戲院,走入鬧市,戀人對對,那種無力且無奈之感油然而生。
我的父親羅塞里尼:十六分鐘絕對是值回票價!伊沙貝拉扮希治閣扮差利,及其母均能顯其神韻!這雖是對父親愛的宣言,惟仍不乏笑料。伊沙貝拉抽述其父的拍攝風格,及至最後停止鏡頭擺動,除令人更佩服其父,更為之後的《意大利之旅》來個導讀。看《意大利之旅》中的英格烈,再想想方才扮鬼扮馬的其女伊沙貝拉,頓時會驚訝英格烈的美,是永恆不滅。
紀子之食桌:名字已為此戲加了不少分數,至少不會是紀子之家如此陳俗。這個說明日本家的概念崩壞的故事,其實是明日世界倫理的預言。親人出租的概念,其實早在去年我已在「戲劇匯演2005」時已看過有關故事,但這次卻是平實不浮誇,更使人投入劇情,自己也是不同場合飾演不同角色罷。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出發說故事,真假難分。總的而言是令人看上去很幸福,卻帶點不安的片子。
暗湧:除了那個《原罪犯》的女演員外,沒啥好看……
隱藏的恐懼:看上去什麼也沒發生,其實暗藏法國社會的階級、種族、倫理、道德等問題。導演圓熟的技巧,使暗藏的問題有如浮水印般若隱若現。詳細的在此不贙了,因已有朋友說得鉅細無遺。
立見天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個名字的簡稱可稱為「立國」,喻意希望巴勒斯坦人能擁有自己的國家。有人說此片合理化人肉炸彈的行為,但當為世所迫,生無路去無從,迫上梁山也是情非得已。離中東相距萬里,我自然不能明瞭那個世界那個國度的紛爭,看畢此片,我只能感受到那裡的愛情那裡的友情那裡的親情是如何不能萌芽成長,皆因環境惡劣,如在沙漠中的植物一樣。離開戲院,走入鬧市,戀人對對,那種無力且無奈之感油然而生。
我的父親羅塞里尼:十六分鐘絕對是值回票價!伊沙貝拉扮希治閣扮差利,及其母均能顯其神韻!這雖是對父親愛的宣言,惟仍不乏笑料。伊沙貝拉抽述其父的拍攝風格,及至最後停止鏡頭擺動,除令人更佩服其父,更為之後的《意大利之旅》來個導讀。看《意大利之旅》中的英格烈,再想想方才扮鬼扮馬的其女伊沙貝拉,頓時會驚訝英格烈的美,是永恆不滅。
從新聞女郎看香港歌詞主題委縮
這是我太空中文科的功課,因看了霑前顧後流行樂,所以貼上來:)
一.引言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後人對漢樂府詩的評價。樂府詩是二千年前漢代民歌,歌詞多為反映現實和對生活不滿,以及對愛情的歌頒和同情。可是,在這金錢掛帥千禧年代的香港,愛情已成為香港流行歌詞中的單一主題。以反映現實和對生活不滿為主題的歌曲,已隨許冠傑和羅大祐的淡出而壓在歷史巨輪之下。香港的流行音樂,已擁有阿多諾(陸揚,2002,91頁)所說文化工業商業製作的特點:標準化和偽個性化。即是指流行音樂的產物如出一徹,只是把其重新包裝過來,而成為另一產品。然而,在零三年,香港發生多宗社會大事後,一首回憶這一年的歌曲,從如此單一主題的流行音樂工業中綻放而出,更在本年度(零四年)叱吒樂壇流行榜和勁歌金榜的第七周和第十三周中佔據季軍位置,這是由林夕填詞、梁漢文主唱的《新聞女郎》。現分析其歌詞內容和其與時代關係之影響。
二.歌詞簡介
《新聞女郎》(歌詞在附錄一中)講述主角的女朋友是新聞報導員,他從看女朋友報導新聞中,開始留意身邊大事,包括美伊戰爭、沙士、七一遊行、巨星殞落、巨星匯事件及楊利偉到港等等。而女朋友亦在他的鼓勵下,升任至主播,可惜,他們亦在此時分手。主角唯一可以看到他的機會,就是在他報導新聞的時段。主角在生日那天看到他在報導新聞,主角只能默默的祝福他,成為他的觀眾。
三.歌詞分析
別以為這首歌只是主角向女朋友的說話,其實是替大部分香港人說話!填詞人林夕借主角在電視螢幕中看見女朋友的表情,表達許多人對時事的看法。在報導美伊戰爭中,女報導員的「嘴角有恨意 或者聲線有含意」,從而表達其反戰思想;報導沙士時,在「誰又無辜死於沙士 可以怎咬字」可以看到,女報導員對此表示傷心,難過得難以說話,而「無辜」二字,卻令人心思是誰害死他們;在報導七一遊行時,女報導員「強忍的笑容 為現場驕傲 」以及說到巨星殞落時的「彷彿你也想哭訴」中的心情,活脫脫是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聲! 另外,林夕在歌詞中也蘊含勉勵香港人的說話。「願你跟我亦進步」這句蘊含兩種意思:一是暗諷董建華的「與時並進」之說,二是希望港人努力不懈,努力的發展香港。「聽見的也都皺眉 大時代找真理 更必須振作士氣」「起碼都知道有公道」「但你切勿麻木」明顯地希望港人在這大是大非的年代(特別在現時的政治環境下),毫不氣餒的找尋真理和公道。「轉眼間已經到零四 三百日回味 我跟你都 見證大事淪為好知己」說明港人經歷如此動蕩的零三年後,應該更加團結創未來。「誰是世上螻蟻亦留戀這地方」表達其愛香港的信息,而「你我都緊守崗位那怕沒人在看」、「能發奮便回報高」含意極廣,他希望港人盡忠職守,只要肯努力,一定得到應有的回報。
此外,林夕在這首詞中寫的愛情,是十分婉轉的。通篇歌詞最突出愛情主題的,只有「終於分手了」這一句。「一點鐘我獨坐客廳 等新聞報導 這晚也正是我的生日 但求天天天氣好」生日這麼值得高興的日子,卻只在家中等看新聞報導,更是看前度女朋友的報導,及願望只是天氣好,一如辛棄疾的「卻道天涼好過秋」一般,更顯出主角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亦可見林夕擅寫的城市人疏離之感。
四.歌詞與時代關係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沒錯,在這動蕩的零三年,的確一如劉勰所說會孕育出反映時代的歌詞如《新聞女郎》。可是,在八九年以六四事件為題材的歌曲多達二十首之多,而關於九七、基本法的歌曲亦不斷湧現(可參見於冼玉儀,1998,224頁),為什麼在零三年如此多事之秋只能孕育出寥寥數首寫實歌曲、在零四年更沒有些關於政制改革的歌曲?
首先,香港流行樂壇以經濟掛帥,故此唱片公司必須發行有一定銷路的歌曲。
「愛情」是人的基本需要,不論在現實還是在憧憬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要求「愛」或「被愛」的感覺,「情歌」容易受落是可以理解的。(吳俊雄、張志偉編,2001,247頁)
由此可見,情歌是銷路的保証。而且,香港近年經濟低迷,唱片業委縮,令唱片業更依賴情歌賺錢,故此更限制著作詞人的創作空間。
另外,政治因素也是原因之一。近數月來,傳媒自我審查問題愈來愈嚴重,傳媒對政治問題愈來愈敏感。而的確,一些傳媒從業員亦表示受到恐嚇,所以唱片公司為免殃及池魚,亦會明哲保身,扼殺填詞人的創作空間。
五.結論
由此可見,流行曲歌詞要做到反映現實,條件是有一定的銷路和廣闊的創作空間。而漢樂府的民謠,不需要銷路且沒有限制的創作,便能做到寫實效果。香港流行歌詞的主題現已委縮,創作過程薑化,和工廠無異。如果一如李照興所說:
羅大佑的出現是一次震撼,在流行文化教育上是一種提升。……你才開始知道流行歌詞可以就是二十世紀的史詩。……將來,人們會研讀羅大佑的歌詞,猶如今天我們讀杜甫白居易李白的詩。……誰會為今天的香港寫詩﹖回顧2003年香港的風起雲湧,我們現在有梁漢文林夕的《信望愛》和《新聞女郎》。(李照興,14/03/2004,明報)
若香港流行樂壇繼續受言論自由和龐大的市場壓力所影響,恐怕再沒有人為香港寫詩。但願我們努力阻止此情況發生,一如《新聞女郎》中的一句「願你跟我亦進步」!
一.引言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後人對漢樂府詩的評價。樂府詩是二千年前漢代民歌,歌詞多為反映現實和對生活不滿,以及對愛情的歌頒和同情。可是,在這金錢掛帥千禧年代的香港,愛情已成為香港流行歌詞中的單一主題。以反映現實和對生活不滿為主題的歌曲,已隨許冠傑和羅大祐的淡出而壓在歷史巨輪之下。香港的流行音樂,已擁有阿多諾(陸揚,2002,91頁)所說文化工業商業製作的特點:標準化和偽個性化。即是指流行音樂的產物如出一徹,只是把其重新包裝過來,而成為另一產品。然而,在零三年,香港發生多宗社會大事後,一首回憶這一年的歌曲,從如此單一主題的流行音樂工業中綻放而出,更在本年度(零四年)叱吒樂壇流行榜和勁歌金榜的第七周和第十三周中佔據季軍位置,這是由林夕填詞、梁漢文主唱的《新聞女郎》。現分析其歌詞內容和其與時代關係之影響。
二.歌詞簡介
《新聞女郎》(歌詞在附錄一中)講述主角的女朋友是新聞報導員,他從看女朋友報導新聞中,開始留意身邊大事,包括美伊戰爭、沙士、七一遊行、巨星殞落、巨星匯事件及楊利偉到港等等。而女朋友亦在他的鼓勵下,升任至主播,可惜,他們亦在此時分手。主角唯一可以看到他的機會,就是在他報導新聞的時段。主角在生日那天看到他在報導新聞,主角只能默默的祝福他,成為他的觀眾。
三.歌詞分析
別以為這首歌只是主角向女朋友的說話,其實是替大部分香港人說話!填詞人林夕借主角在電視螢幕中看見女朋友的表情,表達許多人對時事的看法。在報導美伊戰爭中,女報導員的「嘴角有恨意 或者聲線有含意」,從而表達其反戰思想;報導沙士時,在「誰又無辜死於沙士 可以怎咬字」可以看到,女報導員對此表示傷心,難過得難以說話,而「無辜」二字,卻令人心思是誰害死他們;在報導七一遊行時,女報導員「強忍的笑容 為現場驕傲 」以及說到巨星殞落時的「彷彿你也想哭訴」中的心情,活脫脫是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聲! 另外,林夕在歌詞中也蘊含勉勵香港人的說話。「願你跟我亦進步」這句蘊含兩種意思:一是暗諷董建華的「與時並進」之說,二是希望港人努力不懈,努力的發展香港。「聽見的也都皺眉 大時代找真理 更必須振作士氣」「起碼都知道有公道」「但你切勿麻木」明顯地希望港人在這大是大非的年代(特別在現時的政治環境下),毫不氣餒的找尋真理和公道。「轉眼間已經到零四 三百日回味 我跟你都 見證大事淪為好知己」說明港人經歷如此動蕩的零三年後,應該更加團結創未來。「誰是世上螻蟻亦留戀這地方」表達其愛香港的信息,而「你我都緊守崗位那怕沒人在看」、「能發奮便回報高」含意極廣,他希望港人盡忠職守,只要肯努力,一定得到應有的回報。
此外,林夕在這首詞中寫的愛情,是十分婉轉的。通篇歌詞最突出愛情主題的,只有「終於分手了」這一句。「一點鐘我獨坐客廳 等新聞報導 這晚也正是我的生日 但求天天天氣好」生日這麼值得高興的日子,卻只在家中等看新聞報導,更是看前度女朋友的報導,及願望只是天氣好,一如辛棄疾的「卻道天涼好過秋」一般,更顯出主角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亦可見林夕擅寫的城市人疏離之感。
四.歌詞與時代關係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沒錯,在這動蕩的零三年,的確一如劉勰所說會孕育出反映時代的歌詞如《新聞女郎》。可是,在八九年以六四事件為題材的歌曲多達二十首之多,而關於九七、基本法的歌曲亦不斷湧現(可參見於冼玉儀,1998,224頁),為什麼在零三年如此多事之秋只能孕育出寥寥數首寫實歌曲、在零四年更沒有些關於政制改革的歌曲?
首先,香港流行樂壇以經濟掛帥,故此唱片公司必須發行有一定銷路的歌曲。
「愛情」是人的基本需要,不論在現實還是在憧憬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要求「愛」或「被愛」的感覺,「情歌」容易受落是可以理解的。(吳俊雄、張志偉編,2001,247頁)
由此可見,情歌是銷路的保証。而且,香港近年經濟低迷,唱片業委縮,令唱片業更依賴情歌賺錢,故此更限制著作詞人的創作空間。
另外,政治因素也是原因之一。近數月來,傳媒自我審查問題愈來愈嚴重,傳媒對政治問題愈來愈敏感。而的確,一些傳媒從業員亦表示受到恐嚇,所以唱片公司為免殃及池魚,亦會明哲保身,扼殺填詞人的創作空間。
五.結論
由此可見,流行曲歌詞要做到反映現實,條件是有一定的銷路和廣闊的創作空間。而漢樂府的民謠,不需要銷路且沒有限制的創作,便能做到寫實效果。香港流行歌詞的主題現已委縮,創作過程薑化,和工廠無異。如果一如李照興所說:
羅大佑的出現是一次震撼,在流行文化教育上是一種提升。……你才開始知道流行歌詞可以就是二十世紀的史詩。……將來,人們會研讀羅大佑的歌詞,猶如今天我們讀杜甫白居易李白的詩。……誰會為今天的香港寫詩﹖回顧2003年香港的風起雲湧,我們現在有梁漢文林夕的《信望愛》和《新聞女郎》。(李照興,14/03/2004,明報)
若香港流行樂壇繼續受言論自由和龐大的市場壓力所影響,恐怕再沒有人為香港寫詩。但願我們努力阻止此情況發生,一如《新聞女郎》中的一句「願你跟我亦進步」!